病因
(一)玻璃体液化随着年龄增长,或为高度近视者,原为凝胶状的玻璃体逐渐脱水,变性而成为溶胶状,玻璃体腔内出现含水的腔隙,称为玻璃体液化。同时玻璃体内的网状结构因脱水而凝集,在裂隙灯下可见到细长而屈曲的膜样纤维带。
(二)玻璃体后脱离,在靠近视网膜的玻璃体皮质部分较致密,与视网膜的附着也较紧密。在玻璃体液化时随液化腔的扩大,液化的玻璃体通过后玻璃体膜的裂孔入视网膜前,使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发生分离,称为玻璃体后脱离。
(三)星状玻璃体病变少见,多单眼发病,老年人为多,玻璃体内可见许多雪片状小球悬浮在玻璃体内。这是玻璃体病变是什么的介绍。
(四)闪辉性玻璃体溶化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双眼玻璃体受累,其内可见许多反光很强的结晶体。也可见于前房,虹膜及视网膜上。
症状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疾病。视力损害因视网膜与玻璃体病变轻重而有所不同。当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致失明。病变发展常限于幼年时期,至18岁后如无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则很少再有视力下降。据报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可达21%,绝大多数见于30岁之前。
有专家将本病分为3期:
1、第1期 用间接检眼镜加巩膜压迫检查,可见颞侧周边部视网膜受压处及其周围苍白。视网膜血管无异常。视网膜亦无渗出性改变。
2、第2期 颞侧视网膜自赤道部至锯齿缘出现新生血管。视网膜及其下方渗出。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颞侧纤维血管膜牵引视网膜血管,形成黄斑偏位。
3、第3期 病变进一步发展,发现牵拉性视网膜全脱离。视网膜及视网膜下有大量渗出。
有家族史、无早产吸氧史、双眼罹病、玻璃体混浊以及特殊的检眼镜下和FFA所见,为本病诊断的重要根据。
治疗方法
(一)治疗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病变区早期激光光凝,有望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本病发生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困难,必要时可试行玻璃体切割和巩膜扣带术。
(二)预后
预后的优劣,决定于病变程度和病情是否进展而异。如病变停止于第1期,视功能尚可保持。如继续发展,玻璃体视网膜损害严重,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