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有异物感、发红,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如果长期眼红、流泪、有异物感,可能是患上“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呈三角形,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也称“息肉”。据统计,我国患此病的患者在2000万至5000万。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呈三角形,侵犯角膜,单眼或双眼受累。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引起的。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它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它不仅可以引起眼部刺激症状,严重影响外观缺陷。
翼状胬肉一般长在内眼角的比较多见,胬肉比较小的时候可以没有任何不适感,也可能只有轻微的异物感,或眼部干涩感。当胬肉长到黑眼珠上,挡住瞳孔时就会使视力下降,如出现眼部不适症状,即使未影响视力也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翼状胬肉是怎样形成的呢?温州明乐眼科医院眼表病专家表示,一般认为与长期野外工作,受风沙、尘土、冷、热刺激及日光照射有关。同时工作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和结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诱发原因。
如果胬肉长入黑眼珠影响视力,应及早到医院进行胬肉切除。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 有效的方法,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抑制翼状胬肉的形成和发展。翼状胬肉手术以切除眼表面胬肉为主,不进入眼内,故手术 、稳定。整个手术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 苦,手术时间是10分钟至30分钟,手术创伤微小,术后无需拆线。
翼状胬肉手术当天应减少头部活动,因角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术后24至72小时眼痛明显,有异物感、流泪、睁眼困难,服用止痛药可以很好的缓解上述症状。3个月内避免激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注意术后换药和定期复诊。
一直以来,翼状胬肉被称为盲症中的“温水煮青蛙”,翼状胬肉与紫外线的损害密切相关,乡村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城市,常发病人群均为户外工作者,如农民、渔民、建筑工等,他们或因没有时间,或因医疗知识缺乏,眼睛发病后基本上得不到有效治疗,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遗憾。
治疗:如存在眼部慢性炎症,可予以局部抗炎对症治疗。如胬肉影响视力或存在眼部不适症状,或影响外观可考虑手术后治疗。目前据研究观察表明,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方式可以显著减少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几率。
预防: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紫外线的损害密切相关,因此夏天应该多戴太阳镜,到海边游泳或爬山、滑雪、逛公园时较好戴上防紫外线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