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位农民何大叔,10年前双眼靠近鼻侧的地方,长出了白白的肉,像三角形的蝉翼一样,趴在眼睛里,除了看上去有点不美观之外,也没有什么问题,何大叔也就没太关注。虽然平时不痒不痛,但较近“蝉翼”越长越大,都快把黑眼珠 挡住了。何大叔急忙到温州明乐眼科医院就医,医生通过手术帮何大叔切除了“蝉翼”。 何大叔长的“蝉翼”是什么呢?答案是翼状胬肉,这种病的发生与常在户外眼睛接触紫外线有关,何大叔长期在田里耕种,全年无休,眼睛受到了阳光的长期侵害。 常见慢性眼病 治疗延误致失明 像何大叔这样眼睛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膜”,就像“蝉翼”一样,就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俗称“鱼肉”、“息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较为古老的眼病,中医称为“胬肉攀睛”,一般认为翼状胬肉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变,严重时会损伤角膜。 翼状胬肉不仅可以引起眼红、流泪、异物感及影响外观及容貌,当胬肉向角膜中央进展时可引起散光,若遮盖瞳孔则将严重影响视力,肥厚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一旦胬肉浸润程度加深,达深基质层,形成瘢痕,即便手术也难以恢复到较佳视力状态,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失明。 据调查,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70%患有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传统手术方式伤口较大,较为疼痛,复发率较高。现有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不只大大提高了手术 ,还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沿海胬肉高发带 爱眼护眼要牢记 目前其发病因素仍有许多争议,一般认为可能是内因(遗传因素)和外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因中,日光中的紫外线是较主要的环境因素。此外风沙、粉尘、干燥等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紫外线的损害密切相关,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沿海城市翼状胬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内陆城市。 1.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炎热、日照量大及多尘地区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从事户外工作者也易患此病。有人通过大鼠实验发现,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上皮增生、前弹力层变性及角膜基质中血管形成,表明翼状胬肉的形成与紫外线作用有明显关系,可能是较主要的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遗传对翼状胬肉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遗传是一种低外显率的显性遗传。但看来真正的病变是不遗传的,遗传的只是眼对环境刺激的影响有发生翼状胬肉的倾向性。 3.慢性炎症及增生性疾病 来自于任何原因的慢性炎症(如发生于角巩膜缘部的局灶性结膜炎等),都可导致炎症性水肿、修复和新生血管生成,形成翼状胬肉所有的纤维血管反应。 关于翼状胬肉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对胬肉长入黑眼珠影响视力者,应当到正规的眼科医院做胬肉切除手术。经过临床研究,手术治疗目前治疗“胬肉攀睛” 有效的方法,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抑制翼状胬肉的形成或阻止它进一步发展。 2、对胬肉未侵入黑眼珠,又不影响视力的情况,可不必治疗。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结膜炎者,可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点眼缓解。 3、对于一些特殊症状的翼状胬肉患者,可以提前手术治疗。 胬肉手术后会复发吗? 翼状胬肉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有复发的可能,因此事先一定要向患者交待清楚。为防止胬肉术后复发,在初次手术时,对各个步骤的要点,如胬肉的剥离、胬肉下方组织的清理、巩膜的暴露或结膜移植片的采用,都应慎重处理。术后辅助治疗对预防复发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术后用0.5%~2.5%的可的松眼液滴眼,每天4次,持续1个月,可减少新生血管;1:2000噻替派溶液滴眼,每天4次,持续1~3个月; 温州明乐眼科医院提醒您:如果您发现您有以上症状表现,请及时到专业眼科医院进行就诊,确认病情。及时预防护理、诊断治疗是较有效的防护方式!